痛经的艾灸调理与日常预防
痛经的经络调理
痛经最早记载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总结前人的经验,一般认为痛经多由情志不调(恼怒、抑郁等)、经期受寒、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原因引起。虽然我们可以尽量远离这些疼痛的导火线,但有时候确实也避之不及。一旦发生疼痛,除了依赖止痛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让你平安度过每月的那几天呢?
建议女性朋友在经期前和经期后分别艾灸这些穴位方法来调理身体:
经前开四关:
四关,指双手虎口处的合谷穴,和双脚对应位置处的太冲穴。这四个位置是人体气机通畅的关键位置,有助舒畅心情,舒缓抑郁或发怒的情绪,从而调畅气血,缓解经期疼痛。
【太冲】在足背面,从第一二脚趾中间向后轻轻按压,能摸到明显的骨间隙所造成的凹陷,就是太冲穴。
【合谷】
将手掌伸直,拇食指分开,在第二掌骨的中点边缘处取合谷穴。将另一手拇指立起,用指尖沿第二掌骨中点骨边用力按下,持续一分钟,此时会感觉到明显的酸胀或酸痛感,甚至会向手指或手腕部放散。
【血海】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第一次找血海穴时,可以找朋友帮忙,一个人坐下屈膝,另外一个人以对侧手掌按住她的膝盖,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内侧约呈45°角斜置,指端尽处所点的位置就是血海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先找到内踝尖,沿内踝尖向上推按,可以摸到胫骨的后缘,这里就是足太阴脾经在小腿部的循行线。内踝尖向上约一掌(四指并拢为一掌)处为三阴交穴。
经后养血点按:
【太溪】在内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的中点处。
【足三里】取足三里时先要找到它上面的犊鼻,当我们屈膝时,髌骨与髌骨下方的韧带(髌韧带)外侧凹陷内就是犊鼻穴,自犊鼻向下约一掌,旁开胫骨前缘一横中指宽,即为足三里穴。
TIPS:自我按摩法
在月经前3-7天,每夜睡前仰卧,用双手掌根自脐部往下部由轻而重,下推100下,约5分钟,然后用掌根在腹部顺时针地环摩腹部5-10次。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肚在脐周反复旋转按摩3-5分钟,最好产生温热感。从大腿内侧,脚踝骨内侧到脚骨的沿线,用手的根部及手指的指腹按摩,能消除下腹部的紧张。用拇指按压在尾骶骨上方,找出感觉舒服的地方,重点性地按揉该处3-5分钟。
背后按摩自己不方便操作,可以找家人帮助。俯卧位趴在床上,体位要舒适自然。按摩者用手掌或掌根从自上而下,从颈根部位推至臀部,反复进行多次。然后用手掌或掌根揉摩腰骶部3-5分钟。用按压法在八髎(可用拇指在骶骨部位按压,找出最舒适点)、肾俞、命门、脾俞、肝俞、腰眼等穴位处进行揉按,每穴1分钟左右,以局部出现酸胀,或有向下反射感为好。用整个手掌紧贴腰骶部,以指尖垂直于脊柱的方向来回快速摩擦2-3分钟,使局部出现灼热感。最后再用自上而下的推法操作几次结束。
以上方法要求经前1周开始自我按摩,每日1次,直到月经来为止。此外,平日有空闲时间便可以进行,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健康。
痛经的日常预防
(1)积极进行妇科病的诊治,及早发现和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
(2)上述治疗方法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起到防病、保健、治病的作用。
(3)注意并讲究经期卫生。月经垫宜用质地柔软、吸水性能好的消毒棉垫,应以勤换为原则。经期必须保持外阴清洁,洗澡只能淋浴不可盆浴,以防脏水进入阴道。
(4)注意饮食均衡。痛经患者在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吃得过饱,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以免诱发或加重痛。月经已来潮,则更应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胡椒、烈性酒等。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不可偏食,应经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荠菜、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等。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宜常吃补气、补血、补肝肾的食物,如鸡、鸭、鱼、鸡蛋、牛奶、动物肝肾、豆类等。
(5)补充矿物质。钙、钾及镁矿物质,也能帮助缓解经痛。专家发现,服用钙质的女性,较未服用者不易发生经痛。镁也很重要,因为它帮助身体有效率地吸收钙。不妨在月经前夕及期间,增加钙及镁的摄取量。
(6)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突然或过强的冷刺激有可能使子宫及盆腔内血管挛缩而引起痛经或月经骤停,此外,经期身体抵抗力降低,受凉后更易感染疾病。因此,经期必须注意保暖,尤其是下半身的保暖更为重要。应避免用冷水洗头、洗澡和洗脚或淋雨、涉水,也不可坐泥地、砖地或水泥地。
(7)保持心情舒畅。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都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引起月经失常或加重经期反应。脾气急躁者,更需注意克制,否则过于激动,很有可能使月经减少或突然停止。
(8)生活作息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